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报告厅H5

关注报告厅公众号

21

低利率时代系列(二):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演变时期各资产表现及对国内启示

# 债券深度 大小:1.34M | 页数:18 | 上架时间:2025-01-09 | 语言:中文

类型: 策略

上传者: 大力研报

出版日期: 2025-01-07

摘要:观点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转变的两大重要节点:(1)重要节点一:2008年经济危机后,实施量化宽松。金融危机前,美联储依赖对准备金的需求与供应的事先预测,使用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此时,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被称为走廊体系(Corridor System),走廊体系上限为再贴现利率,下限为存款准备金利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使用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工具为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美国银行体系从“稀缺准备金”转向“充足准备金”,即“量化宽松”。具体措施包括购买房利美、房地美,以及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MBS等一系列流动性投放工具、收购较长期美国国债等。(2)重要节点二:2013年由“走廊”转变成“地板体系”,再形成新“走廊”。2013年9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采用了一种被称为ON RRP的工具,该工具可供广泛的货币市场贷款人使用。2015年3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正式将ON RRP设定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底部,与存款准备金利率组成一种特殊的利率走廊——利率“双下限”体系。ON RRP工具在为EFFR提供下限方面非常有效。两个重要节点各类资产的表现:我们将以联邦基金利率,即美联储主要调控的利率为线索,展开对于各类资产表现的讨论。第一个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演变的重要时间节点是2008年,美国开创性地实行了量化宽松(QE)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较低水平。另外,自2008年10月1日起,美国国会赋予美联储向银行支付准备金利息的权利。第二个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演变的重要时间节点是2013年,这个时间点有两重特殊的含义,一是ON RRP推出,二是经历了第三轮量化宽松从削减QE到结束QE的过程。在整个Taper的过程中,联邦基金利率并未出现剧烈波动,部分得益于美联储新设立的“地板体系”框架调控得当。国债:在第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量化宽松政策(QE)出台,以1年期美债收益率为代表的短端利率随着EFFR维持在低位,但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代表的长端利率仍然会随着经济复苏和通胀上行的预期存在波动。在第二个重要时间节点上,Taper和ON RRP工具的作用交织,共同影响短端和长端利率。一方面,ON RRP的引入为市场(包括非银机构)提供了一个无风险的最低利率保障,投资者在选择标的时,会以ON RRP利率作为参考,由IOER和ON RRP组成的新型利率走廊能够有效控制短端利率,令其维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长期美债收益率受Taper进程的影响较大。企业债:企业债收益率不仅受到无风险收益率(国债收益率)的影响,还受到信用风险溢价的影响。在第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经济前景存在极大不确定性,虽然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于2008年10月8日降息50bp,令EFFR快速下降,但信用风险溢价仍在上行,使企业债收益率快速上升。在第二个重要时间节点上,由于Taper预期指引较为明确,且引入了ON RRP利率这一利率走廊“新底”,令长端和短端利率都能够得到更好地控制。股票:股票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因为经济预期的变动而产生的“股债跷跷板”;二是当利率下降到低位时,出现“股债双牛”现象。在第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股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股债跷跷板”,利率因接连降息至零利率和量化宽松下降,而股票因金融危机爆发,风险偏好降低而下跌。在第二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在整个缩减购买计划的过程中(包括2013年预告和2014年实际执行),股票均上涨。美联储考虑结束量化宽松正是因为经济出现了好转的迹象,且由于引进了ON RRP,美联储对于利率的调控手段增加,股票估值相较于分母端的利率上行,更多体现了分子端的盈利上行。房地产:利率下调对于房地产的作用仅仅是“托底”,房屋价格和销售量的上行需要等到库存的去化,低利率环境带来的贷款成本降低仅仅是助推剂。2008年,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美国住房市场指数和房价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住房交易量和价格均大幅降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从2008年7月24日6.63%的高位下降到2012年11月21日的3.31%,但对于住房交易量和价格的推动作用仍不明显。直到2009年,美国开始了进入住房去库存周期,这导致了房屋库存的减少,加之在低利率环境下,购房者的贷款成本降低,增加了购房的吸引力,从而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美元&黄金:美元指数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宽松和紧缩波动,若货币政策收缩,则美元指数上行,反之美元指数下降,而与利率走廊的调控关系较弱。黄金走势与上文所说的美元指数相反,同样受制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预期。各类资产对于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反应程度不一,各有关键变量。从对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反应程度上来看,国债>企业债>美元≈黄金>股票>房地产。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环境可以视作是2008年与2013年美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变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结合体。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与美联储2008年接连降息和量化宽松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诸如临时正逆回购等新型工具的设立与ON RRP和IOER形成的新型利率走廊可以类比。但中国的情况与美国也存在差异。首先,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中国央行更加注重通过调整利率走廊的宽度、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等手段来实现目标。相比之下,美国主要依赖于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QE)来影响经济。其次,在政策方向上,中国当前正处在货币政策宽松的周期,而2013-2015年的美国则经历了从量化宽松(QE)结束到加息的转变,即从极度宽松转向逐步收紧。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受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影响最明显的国债,2025年将受益于货币政策宽松方向下行,但同时由于央行引入了多种新型工具,短端利率将围绕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政策中枢波动,这一控制力也将传导到长端,长端利率下行有底。风险提示:经济基本面变化超预期;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历史及海外经验不代表将来。
展开>> 收起<<

请登录,再发表你的看法

登录/注册

相关报告

更多

浏览量

(20)

下载

(1)

收藏

分享

下载

*

投诉主题:

  • 下载 下架函

*

描述:

*

图片:

上传图片

上传图片

最多上传2张图片

积分充值

选择充值金额:

30积分

6.00元

90积分

18.00元

150+8积分

30.00元

340+20积分

68.00元

640+50积分

128.00元

990+70积分

198.00元

1640+140积分

328.00元

微信支付

余额支付

积分充值

填写信息

姓名*

邮箱*

姓名*

邮箱*

注:填写完信息后,该报告便可下载

选择下载内容

全选

取消全选

已选 1